欢迎光临重庆乡村振兴平台!
立即注册 会员登录
  • 找产品
  • 找求购
  • 找企业
  • 重庆:蓝天常驻、一江碧水向东流

       日期:2023-11-17     浏览:399    评论:0    
    核心提示:(来源:重庆市政府网)2021年,重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
     (来源:重庆市政府网)

    2021年,重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6月2日,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行《2021重庆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新闻发布会 ,介绍了相关情况。

    新闻发布会现场 邹乐 摄

    发布人:

    吴盛海市生态环境局局长

    王邦平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一句话,看发布会重点

    2021年,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为优、重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26天

    ——吴盛海

    2022年重庆将重点对水、大气和噪声、危险废物、建设项目和排污许可及自然保护地等领域开展现场执法检查

    ——王邦平

    2021重庆市生态环境状况

    吴盛海介绍,2021年,重庆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特别是公众关注的大气环境和水环境保护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2021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2017年增加23天,其中“优”的天数为146天,是历史最好水平,重庆实现“蓝天常驻”。74个纳入国家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8.6%,高于国家考核目标1.3个百分点,实现“一江碧水向东流”。

    吴盛海介绍相关情况 邹乐 摄

    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为优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26天

    ●水环境方面

    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为优,20个监测断面水质均为Ⅱ类。长江支流总体水质为优,122条河流218个监测断面,Ⅰ—Ⅲ类、Ⅳ类和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94.5%、5.0%和0.5%。水质满足水域功能的断面占98.2%。65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

    ●大气环境方面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26天,其中优146天,良180天。无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和臭氧六项主要污染物浓度均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应对气候变化方面

    重庆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

    ●声环境方面

    区域声环境质量昼间平均等效声级为52.5分贝,达到二级水平。

    ●土壤环境方面

    全市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

    ●固体及危险废物方面

    全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2272.1万吨,综合利用1909.5万吨(含综合利用往年贮存量4.9万吨),处置444.8万吨(含处置往年贮存量238.4万吨),贮存161.1万吨。全市共无害化处理生活垃圾907万吨,生活垃圾实现了“日产日清”,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持续保持100%。

    ●辐射环境方面

    全市辐射环境质量状况良好。

    ●园林绿化方面

    全市建成区绿地面积71974.4公顷,绿化覆盖面积78008.3公顷,城区公园绿地面积30561.2公顷。

    ●森林与草地方面

    全市林地面积7033万亩,森林面积6742万亩,森林覆盖率54.5%,全市草地面积35万亩。

    ●农业生态环境方面

    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87%以上。

    ●自然生态保护方面

    全市现有各级自然保护区58个,面积80.4万公顷,占全市幅员面积的9.8%。全市现有风景名胜区36处,世界自然遗产地3处,森林公园和生态公园85个,湿地公园26个,全市分布有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112种,野生维管植物6000余种。

    ●自然与气象灾害方面

    全市年平均气温为17.7℃,年降水量为1308.7毫米。大部分地区入春早、出夏晚,春夏两季持续时间长。

    蓝天白云下的广阳湾 广阳湾智创生态城供图

    问答精选

    今年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方面

    重庆有哪些做法?

    王邦平介绍,保护生态环境出硬招实招主要是聚焦重点任务、聚焦关键环节,依法精准科学执法。

    王邦平介绍相关情况 邹乐 摄

    ●强化专项执法

    2022年将重点对水、大气和噪声、危险废物、建设项目和排污许可及自然保护地,核与辐射,自动监控、川渝毗邻地区、环境安全隐患等领域开展现场执法检查,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抓好下沉帮扶

    严格控制现场检查频次和规模,加强部门、区域间协调联动,实施差异化分类监管,对轻微环境违法行为依法免予行政处罚,推行非现场执法,避免多头重复执法。

    同时,市生态环境局将会同市公安局、市检察院等部门组织系列市级督导帮扶,并将联合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开展省级联合下沉帮扶。

    ●生态环境保护督察

    协调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和市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各项工作。

    精心组织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及市级生态环保督察整改落实情况专项督察,常态化开展“三江”流域生态环境暗查暗访。

    渝北区御临河(资料图) 渝北区河长办供图

    重庆在污染防治攻坚战方面

    采取了哪些具体工作?

    吴盛海介绍,2021年以来,重庆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蓝天保卫战方面

    实施“一区一策”精细管控和空气质量精准预报,强化联动治污和区域协作,重点控制交通、工业、扬尘和生活污染,持续开展冬春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和夏秋季臭氧污染防控行动。

    2021年完成 7大类2000多项工程措施,实现蓝天常驻。

    碧水保卫战方面

    严格落实市级总河长令,扎实开展提升污水收集率、污水处理率和处理达标率专项行动,去年来,完成2座、新开工6座工业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

    新改扩建11座城市污水处理厂,完成243座乡镇污水处理设施达标改造,建设改造1890公里城镇污水管网,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8%以上。

    开展三江入河排污口整治,实施打击污水偷排直排乱排专项行动,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27条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完成。

    净土保卫战方面

    新(改、扩)建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设施11个,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持续开展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

    加强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累计建成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1600余座。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

    重庆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吴盛海介绍,重庆作为西部地区唯一的碳市场试点省市,于2014年6月正式启动碳市场运行。

    运行初期,以工业企业为控排范围,将2008—2012年任一年度排放量达到2万吨二氧化碳当量设为准入门槛,共纳入重点排放单位242家。随着部分重点排放单位“关停并转”退出和转入全国碳市场,目前,纳入重庆地方碳市场的重点排放单位共152家。

    重庆碳市场交易也实现了量价齐升,截至2022年4月底,重庆地方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3363.83万吨,成交金额6.92亿元。2021年,重庆碳市场在交易量和交易金额方面均名列7个试点省市前茅。

    此外,为应对气候变化,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重庆同时加快构建重庆市碳达峰碳中和领域“1+2+6+N”政策体系,建成上线全国首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平台——“碳惠通”,组建全国首个区域性气候投融资产业促进中心,在全国率先将碳排放管理纳入环评和排污许可,并编制了温室气体排放清单。

    龙河美景 资料图)重庆河长制供图

    作为重点民生实事

    农村黑臭水体整治有哪些进展?

    王邦平介绍,农村黑臭水体的整治是重庆的重点民生实事,2020年排查出全市农村黑臭水体160条,其中80条纳入国家监管清单,另外80条纳入市级监管清单。按照“到2025年,基本消除较大面积的农村黑臭水体”目标要求,通过采取国家和市级两个清单同部署、同标准、同推进、同评估的推进模式进行安排部署,协调市级奖补资金予以支持;建立专家“一对一”帮扶制度。

    同时,将农村黑臭水体纳入村级河长制管理;将整治完成情况纳入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目标考核,组织区县联合申报国家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等。目前,优先整治完成面积较大、明显发黑发臭、群众反映强烈的27条农村黑臭水体,消除20余万平方米农村黑臭水体,8000余户约2.4万群众受益,经过测评,群众满意度测评达99%以上。

    生态环境局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有何举措?

    王邦平介绍,市生态环境局高度重视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方面下功夫,不断创新优化工作方式、方法。

    ●持续推进环评审批改革

    实施环评审批正面清单,24大类78小类项目免于办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手续。

    ② 坚持“放管服结合”“分类精准下放”,修订并发布《重庆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级审批规定(2021年修订)》,将半导体材料制造等项目环评审批权下放到区县,把水泥制造等环境影响大的项目环评审批权限上收。

    ③ 优化办理环境影响评价手续,深入推进告知承诺制,促进重大项目环评提速增效。

    ●着力行政服务提质增效

    推动“一件事一次办”服务套餐上线,应设尽设行政权力事项全部覆盖;

    ② 研发全国首个“三线一单”智检服务系统及“建设项目选线选址环境准入自助查询系统”APP,助力招商引资项目落地;

    ③ 优化审批环节压缩审批时限,去年市生态环境局审批109个重大项目环评文件共节约481个工作日。

    ●采取创新举措服务环评审批

    ①依据《“十四五”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污许可工作实施方案》,推进重庆产业园区规划环评与建设项目环评联动,及优化环评分类管理等方式先行先试,将工业园区或者工业集聚区内同一类型小微企业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建设项目,在明确相应责任主体的基础上,打捆开展环评审批;

    ② 优化生物医药环境准入管理,对符合条件的生物医药特色园区,加快推动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简化办理流程,市级重大产业项目享受审批“绿色通道”。

    同时,作为全国首批营商环境创新试点的6个城市之一,重庆目前正在积极推进探索实行惩罚性赔偿制度。在生态环境领域建立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监管机制等营商环境创新试点改革事项。

    查看发布会现场实录全文

    来源重庆发布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